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26日電題:作家鄧九剛“趕時髦” 用新媒體口述一座城的歷史與“鄉愁”
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
滿臉絡腮胡子的鄧九剛,已經74歲了,但他依然覺得自己“年輕”,因為他喜歡上了新媒體。
在名為“作家鄧九剛”的視頻號上,他斷斷續續地錄了35集關于家鄉呼和浩特2000多年歷史發展的小視頻,這些視頻長則7分鐘,短則5分鐘。
“粉絲1000多人,流量20萬!北M管與時下所言的“網紅”難以比肩,但這位有著國家一級作家、萬里茶道協作體(中國)副主席、2013年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等榮譽的知名人士趕新媒體的時髦,外界還是充滿好奇。
4月26日,鄧九剛為記者揭開了謎面,一切皆為讓更多民眾記住這座城市的歷史與“鄉愁”,更想為文化傳播略盡綿薄之力。
一頓燒賣引發的“靈感”
鄧九剛起心動念做視頻號這件事,居然是因為一頓燒賣(呼和浩特小吃)。說起這一略顯幽默的段子,鄧九剛哈哈大笑。
鄧九剛育有兩女,均在北京上班。去年冬天鄧九剛去北京和女兒團聚,在一次吃燒賣的過程中,兩位姑爺不僅請教了鄧九剛燒賣的歷史,順帶著還談及了呼和浩特的歷史。其中在媒體工作的一名女兒靈機一動,“這些素材爸爸可以錄視頻!
聞聽此言,鄧九剛覺得“不失為好主意”,但也有疑惑,自己對新媒體可是一竅不通,但女兒打消了他的顧慮:“我們懂,剩下的事不用管了!
“講家鄉歷史,我原本是要寫本書的,但年齡大了,寫不動了!编嚲艅傉f,對于女兒的動議,他開始配合,采用的方式是口述歷史。
口述歷史也需要“備課”
作為本鄉本土的呼和浩特人,在過去40多年,鄧九剛寫作的《大盛魁商號》《走西口》《茶葉之路》等作品,均與這座城市有關。
某種意義上,這座城市的歷史鄧九剛可以張嘴就來,但為了保險起見,他在錄制前仍然在一張紙上列了人名、地名、年代等關鍵信息,為的是“不誤導觀眾”。
甚至為了適應新媒體的需要,他還在開講之初列了提綱,為了能讓更多人接受,他用了“我的故鄉我的城”這個通俗易懂的欄目。
在第一期的錄制中,鄧九剛深情地說,“從今天起,我將在這個系列短視頻中和大家聊聊呼和浩特的那些事……”“由于我個人的經歷和認知有限,歡迎大家批評指正!
“沒想到大家很接受這種方式”
如果不是鄧九剛在視頻號上的講述,甚少有人知道呼和浩特有過5座古城的歷史變遷,以及這座城市很早即是一座國際范兒的都市。
“云中城2000多年,盛樂城1500多年,豐州城800多年,歸化城440多年,綏遠城200多年!26日,鄧九剛為記者“科普”呼和浩特這座城市的歷史時表示,很多聽了視頻號的當地民眾,也說是第一次才知道。
在鄧九剛口述歷史中,對當地的一些街巷、廟宇、橋梁、菜市場、商旅、小吃等內容,亦通過小故事予以穿插,許多民眾說,“聽了鄧老師的口述歷史,才真正明白呼和浩特真的是各民族共有的家園!
讓鄧九剛興奮的是,他的視頻吸引很多來自美國、日本、韓國、蒙古國等的國際友人的關注。
鄧九剛還接到了一名美國友人的問候,并對他的這一傳播文化形式給予點贊,這位美國友人很喜歡聽他講的“呼和浩特與俄羅斯、蒙古國國際商貿的交流”話題。
“記住鄉愁”之外更想做好文化傳播
傳播本土文化,讓更多人記住呼和浩特作為萬里茶道一部分的歷史故事,這是鄧九剛作為萬里茶道協作體(中國)副主席自我設置的“使命”。
在過去數年間,他無論在寫作還是講座以及參加各種與“茶葉之路”有關的會議,皆“三句話不離本行”。
鄧九剛坦言,在這次的新媒體視頻講述中,他依然用更多時間,講述與“茶葉之路”有關的歷史,因為這是一個具有國際性的話題,意義不一般。
事實上,幾年前,他曾就“一帶一路”“茶葉之路”等話題,多次接受媒體采訪,期望并呼吁社會各界對呼和浩特給予關注。
但現在,他說,在新媒體的加持下,自己對做好傳播呼和浩特文化很有信心,自己還很“年輕”,必須與時俱進,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。
“現在錄了35集,總共要錄142集!编嚲艅傉f,作為一個世居呼和浩特的人,只想為家鄉做點事,為后輩留個念想。(完)